【编者按】近年来,拉孜县人民法院“堆谐天平”法律志愿服务队秉承“加强法治熏陶,建设法治社会”理念,立足人民法院职能定位,结合法院实际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法律志愿服务,强化“以案释法”,突出“订单式”这一特色做法,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紧跟时代,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牢占领法治领域意识形态阵地,持续动员和激励社会各界学法尊法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一、紧盯县域实际,谋划法律服务“堆谐特色”“天平模式”
近年来,拉孜县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年均增长率超过5年保持25%以上,各类新型案件不断涌入法院,案件类型比例也趋于平均化,某一类型案件占比超过五成的现象不再发生,从侧面印证了人民群众的诉讼需求正在朝着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系统分析辖区案件受理、司法办案情况时发现,拉孜县半农半牧的县情,决定了农区群众居住较为集中、牧区群众居住较为分散,且司法需求不尽相同,如何通过普法工作提升农牧民群众法治意识,更加方便群众诉讼、减少群众诉累,是人民法院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针对以往普法工作中存在的方式方法单一、精准性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以及当地群众对法院工作知晓度不高等问题,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农牧民网民群众持续增加的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21年初成立“堆谐天平”法律志愿服务队,坚持“人民群众需求什么样的法律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就提供什么样的法律服务”主旨,将精准普法作为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将线上线下结合作为志愿服务的有力抓手,将“以案释法”作为志愿服务的先天优势,将“堆谐天平”法律志愿服务的各项内容浓缩为“订单式”这一概念。“订单式”,顾名思义,是指由人民群众发出法律服务需求“订单”,法律志愿服务队按照“订单”提供针对性宣讲、咨询、指导等一系列法律志愿服务。
二、立足法院实际,建强“堆谐天平”服务队伍
为推动“堆谐天平”法律志愿服务取得切实成效,拉孜县人民法院立足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员额法官日趋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基础优势,成立了以员额法官为主力,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司法行政人员等为协助力量的法律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组成人员历经更迭,目前8名员额法官和25名其他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法律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中,七成以上人员出身法学专业,八成以上人员持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年人均办案数超过80件,具有深厚的法学功底和丰富的审判经验。九成以上人员掌握双语审判技能,能够熟练使用本地民族语言和藏汉双语法言法语。法律志愿服务队成员工作能力、业务素质较为出色,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不仅能够胜任一般性宣讲、咨询等工作,而且能够为群众依法提供诉讼指导,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帮助群众少走“弯路”,减轻群众诉讼成本。
三、坚持善于创新,定制“堆谐天平”服务措施
一是建立“法官包乡”制度。2021年,党组结合“一站式+点线面”司法服务网络建设工作,与县委政法委、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沟通联络,在除县城驻地、法庭驻地外的9个乡(镇)建立巡回审判点,完成巡回审判县域全覆盖既定目标。巡回审判点与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联动,收集辖区群众法律服务需求,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反映需求、提出“订单”的渠道。党组出台专门制度,8名员额法官挂包11个乡(镇),负责办理各乡(镇)提交的“订单”,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划分,压实了工作责任。
二是制作发放“法官名片”。制作印有法官联系方式的藏汉双语版“法官名片”,通过法治宣传和日常办案发放“法官名片”,通过电话解答群众咨询问题,使法律志愿服务不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做到志愿服务时时在线、事事解答、处处守护、面面俱到。
三是制发《劳务合同范本》。针对拉孜县劳务输出大县的实际情况,专门组织民事法官制作集劳务内容、合同期限、劳务报酬、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详尽内容的藏汉双语《劳务合同范本》,群众可以按照《范本》“傻瓜式”抄写订立《合同》,为后期群众胜诉创造了便利。
四是提供上门诉讼服务。依托“车载流动法庭”,将“堆谐天平”法律志愿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开展上门立案、上门调解、上门审理、上门判决、上门送达等“一条龙”服务。结合“网上立案”“互联网庭审”“电子送达”等线上诉讼服务,可以实现法院多上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足不出户享受高效便民的诉讼服务。
五是开展线上普法宣传。针对全县各族群众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打工的实际情况,加大新媒体建设力度,相继开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3个新媒体平台,推出全市法院首档线上普法节目——“法官云讲堂”,摄制藏汉双语普法短视频,大力开展线上普法工作。同时,依托基层“毛细血管”,由包乡法官以各乡镇为单位建立“包乡法官在您身边”微信群,邀请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双联户长、户代表入群,将新媒体发布的典型案例、普法视频等推送至微信群,真正实现普法教育时时在线、处处守护。
四、坚持实效导向,以实绩检验“堆谐天平”成效
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接收人民群众“订单”82件次,按照订单开展法律“七进”活动169场,服务范围覆盖全县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受宣教群众人数达到8.5万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3000余次。
8名员额法官按照包乡区域向辖区群众发放名片6500余张,法官夙夜在公、时时在线,受理650余次电话咨询。先后发放《劳务合同范本》5500余份,劳务纠纷高发态势得到有效缓解。发布本院司法案例69篇,点击量超过60万次,“法官云讲堂”线上普法节目发布普法短视频23期,点击量突破100万次。“云讲堂”推出以来,每期均使用藏汉双语的配音或文字,藏语藏文使用率达到93.75%,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率达到100%。
经过回访,人民群众对“堆谐天平”法律志愿服务的满意度达到100%,在各新媒体平台获得点赞评论6900多条,无一条负面评论。最高人民法院授予该院“全国优秀法院”荣誉称号;其间2次经自治区文明办复查合格,继续保留“自治区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团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全市法院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现场会在拉孜召开,市中院授予该院全市法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相关工作得到自治区普法办的肯定,授予1名个人“全区‘七五’普法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项具体的便民举措是否能够真正达到预期效果,是否能够得到群众认可,必须在启动前做好充分准备。拉孜县法院正是秉承“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理念,为确保“堆谐天平”法律志愿服务的成效,避免因“拍脑袋”决定而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在正式启动此项工作之前,对该院“七五”普法中的做法和“八五”普法前期探索的经验、近年来受理案件的类型和当事人分布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农牧民群众的需求等深入调研,对法院干警的能力素质、熟悉领域、擅长工作等进行系统梳理,针对此项举措所要实现的目的、具体内容、实施步骤、任务分工等进行细致安排,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持续推进。经过2年多的检验,充分表明前期工作准备越充分,相关举措落实越顺利、成效越明显。拉孜县法院在“堆谐天平”法律志愿服务举措推出前充分征求当地农牧民群众意见建议,在启动后依据微信群和日常办案中了解到的群众司法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每一次服务的内容,用“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群众关注什么就回应什么、群众疑惑什么就解答什么”的实际行动,获得了各族群众的认可。拉孜县法院在外部,通过协调当地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支持,开展“协同作战”;在内部,通过建立自身“普法矩阵”,增强集成效应;在内容上,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拓展职能,形成内外联动、抓手与目标并重的整体合力,以法律志愿服务新成效,促进司法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人民法院智慧和力量。(撰稿:旦增朗珠)